国内保有量约2.5亿辆 电动自行车充电隐忧如何破解?(2)

但实际上,这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小区监控措施和门禁管理比较严格,电动车被盗的可能性非常低。最近两年来,小区内几乎没有发生过丢失电动车的事情

但实际上,这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小区监控措施和门禁管理比较严格,电动车被盗的可能性非常低。最近两年来,小区内几乎没有发生过丢失电动车的事情。

“一元钱可以充6个小时,大部分电瓶车都可以充满了。”至于使用充电桩的成本问题,某第三方智能充电设备提供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智能充电设备,可以使用按时间收费和按量收费两种。在智能充电设备上充电,综合成本可能会比在家略高一些。“一组48伏20安时的电池,充满大概需要一度电多点,家用电比在充电桩充电每次便宜4角钱左右。”

实际上,电动自行车充电这件看起来不大的小事,曾引发多个部门的重点关注。

早在2017年12月,公安部就紧急下发《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其中包含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尽量不在个人住房内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确需停放和充电的,应当落实隔离、监护等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火灾。

而河北省公安厅则在2017年10月就发布了《消防通告》,分别对在不同区域场所电动车如何充电、停放做了明确规定。诸如严禁在住宅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门洞口)、楼层楼道、电梯前室及地下室停放电动自行车、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通告还提出,市民发现电动自行车因充电存在安全隐患的,可以拨打举报电话。

但从笔者走访的情况来看,这些规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比如我省明确要求物业管理单位(或承担相应职能的单位)应当在禁停、禁充区域张贴醒目标识;集中设置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区域,并落实专人看守等规定,在大多数小区内并没有很好的落实。

建集中充电站是好办法

有没有更安全便捷的充电方式?

1月16日,笔者在石家庄华药医院连廊内看到,一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站里停满了车辆。一排二十个的充电插口,有十四辆电动自行车正在充电。

据在医院工作的李女士介绍,医院大约半年前安装了智能充电柱,扫码充电、自动断电。这里的充电桩不仅院内职工可以使用,周围社区的住户也可以用。充电站有扫码充电和刷卡充电两种方式,操作方便。

而在想象国际小区,笔者发现,每个单元门外都建有车棚,车棚内也设置了充电桩,有电动自行车正在充电。

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介绍说,由于充电设施比较完善,小区管理也比较严格,业主们对电动车集中充电逐渐认可,选择在室外车棚充电的业主越来越多了。

杜朋军认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虽然是件小事,但管起来要下很大功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厂家、用户和管理部门多方联动的方法效果比较好。

首先在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源头,电动自行车的质量需严格把关。

据了解,现在国产电动车有1000多个品牌,5000多种款式,售价从一千多元到五六千元不等。价位不同,选择的材质就各不一样。充电线路和充电装置等配件质量也参差不齐。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修订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强制性国家标准。新修订的规范增加了防篡改、防火性能、阻燃性能、充电器保护等技术指标,调整完善了车速限值、整车质量、脚踏骑行能力等技术指标。新标准将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替代已施行近20年的现行标准,有望从源头上提高电动自行车安全性。

杜朋军认为,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是个长期的过程,消防、街道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居民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消防隐患的巡查。

从现实情况来看,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集中充电地点,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2018年7月12日,省住建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建住宅小区要配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已建住宅小区逐步增建、改建电动车自行充电车库(棚),严格规范电动车集中停放管理。

在集中充电的技术上,计量型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可以智能检测充电器、电池及电动车整车是否合格,如果存在安全隐患的将不会充电,并且充满电后会自动停止充电,确保不会发生火灾。

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除住宅小区外,有条件的单位可集中建设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

而在江苏昆山,城市管理部门更进一步,将电动自行车充电站作为公共设施提供给市民。

当地建设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示范点,每个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规范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秩序。

同时,为保障停放点内车辆停放充电安全,停放点还配备了智能门禁系统,社区工作人员对有意向将电动车停放在内的居民进行登记、发放门禁卡,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巡逻维护,保障停车充电秩序,防止车辆被盗。  (记者 袁伟华 实习生 桑珊)

■记者观察

把充电纳入公共服务

1月13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上,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公司董事长江冰预计,到2040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或将超过2亿辆,相当于100个三峡电站的功率。

这意味着,未来,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将以电力为主要能源供应来源。而为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提供续航能源的充电站,也将成为像加油站一样的公共服务标配。

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电动自行车,充电还都存在一些问题。电动汽车充电站点不足,技术不规范;电动自行车各种随意的充电方式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有需求就应该有解决方案。记者就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走访下来发现,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展开探索:在新建小区内建集中停车棚、加装专用充电桩;在单位内设立集中充电站;有的地方也已经将集中充电站作为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给市民。

将电动自行车充电站作为公共服务,实际上是一个趋势。但为何这项服务难推动呢?

采访中业内人士认为,场地、收费价格、安全管理等是推动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要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是场地方面,某新建小区物业负责人对记者坦言,目前的新建小区在规划阶段就设计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车棚的还很少。大部分都是后期设置的。“具备充电功能增加了车棚的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物业的劲头不大。”

“将集中充电站作为公共设施难度就更大了。在当前公共绿地、健身空地和汽车停车位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为电动自行车专门开辟一块集中充电站,用地问题首先就很难解决,这需要市政规划层面的参与。”业内人士表示,尤其是一些老小区,这类社区的历史规划中并没有预留集中停车用地。另外,具体选址还要考虑周边居民的利益,比如采光,噪音,协调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国内经验来看,在浙江温州、北京昌平这些地区,都是以试点的形式推动公共集中充电点的建设的。比如在昌平,消防部门以朝阳区小鲁店村建设集中充电场所试点为抓手,提前谋划积极加强辖区属地政府对接,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推动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

其次是收费价格。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充电桩推广主要的模式是政府准入、企业承建运营。前期成本投入和成本回收的压力不小,定价策略也不尽相同。老百姓会算账,权衡充电的性价比,短期回收成本的高定价很容易打消居民积极性。但是过低定价则会削弱企业投资的动力。

还有集中充电点的管理维护问题。在不少居民看来,集中充电并不比把电池拿回家充电安全,而且也太费事。如果建成后的集中充电站没有专人管理和维护,很难打消用户的顾虑。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相对顶层的设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交通参与度其实远远高于汽车。但实际上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等关注度远远不够。“城市需要像解决汽车停车难问题一样去谋划和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为电动自行车预留公共停车空间、充电场所,配备运维人员等。”

建设这样的公共服务设施,资金从哪里来?事实上,国内一些城市也有了一些探索。

在江苏太仓,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站的建设,充分调动了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全市建成集中充电站4000多处。这些集中充电站中,有一大部分是企事业单位建设的。

在湖北,政府积极引导一批具有资质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服务商投资建设集中充电站,并在集中充电站的建设方式、设备规范上都给出了明确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