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空前火热 自主车企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2)

太和科创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李鑫:短期内弯道超车不现实 梦想不代表现实,我不否认自主车企未来要实现超越,但从当前情况看,自主汽车企业短期内

太和科创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李鑫:短期内弯道超车不现实

梦想不代表现实,我不否认自主车企未来要实现超越,但从当前情况看,自主汽车企业短期内很难在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弯道上实现超车。在市场规模方面,尽管自主品牌的电动车市场份额较合资、外资品牌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跨国车企加速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布局,未来各方谁占据优势难定论。且自主品牌虽被很多人士认为更懂中国用户的需求,但实际上合资车企也有中方的参与,其对消费者需求也有准确把握。

技术层面,国内外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也说明我们并不具备优势。从三电技术的专利情况看,中国的专利水平只是达到了西方专利水平的50%。特别在核心技术方面,美国和日本占到所有核心技术的90%以上,前者专利数量为7000多件,后者则达1.3万件。在装备制造领域,很多方面如冲压模具并没有我们的核心技术,设计建模、仿真环节也没有自主软件做支撑,因此自主车企还远谈不上超车。

一汽-大众管理服务部创新与数据实验室经理陈光:自主车企尚存管理、人才多方面不足

对于自主车企实现赶超,行业虽然有信心,也看到了普遍的上升趋势,但谈弯道超车确实过于短视、激进。核心技术差距外,我们还应看到自主车企在管理、人才、品牌等多方面的不足。同跨国车企相比,国内车企的整体协同管理能力明显偏弱,核心储备人才缺乏,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在品牌附加值上,自主品牌也还不能同外资、合资品牌相提并论。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多也是基于政策的驱动,还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培育。如此在技术、产业、市场均未发展起来的情况下,自主车企要弯道超车只能适得其反。去年打了一年兴奋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大面积骗补事件和盲目投资,就足以引起行业和车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