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暖风吹热充电桩市场 多种模式争相填补空白

目前苏州市正在起草落地的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与此同时,随着政策密集释放,充电桩市场迅速走热,借助资本的活力,近期苏州市场上冒出了形形色色的电桩建设模式,它们会否形成燎原之势,推动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起飞?

□商报记者曾雅文/文蒋世颖/摄

严冬渐至,电动汽车却驶入暖春。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率四部委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这是继10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家再就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下达重磅文件。据悉,目前苏州市正在起草落地的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与此同时,随着政策密集释放,充电桩市场迅速走热,借助资本的活力,近期苏州市场上冒出了形形色色的电桩建设模式,它们会否形成燎原之势,推动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起飞?

两份国家重磅文件出炉

2020年苏州城区电动车充电半径将小于900米

“环保虽然好,麻烦真不少,有车没电怎么搞?”犹记得年初,在三香路体育中心的新能源汽车宣介会上,有市民对着新奇的电动汽车这样感叹。在当时,号称续驶里程最长的比亚迪e6也不过300公里,对有中长途出行需求的用户着实不适用。

充电设备缺位,一直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难题,以致虽然顶着国家、省、市级三重优厚补贴,电动汽车仍主要局限于公共服务领域。除了少数尝鲜者,大部分普通市民并不愿意购买一台“可能随时会宕机”的概念车。

不过,自上月以来,市场的态度正在迅速改变。

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提及中央基建投资基金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等措施,同时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原则上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下称《发展指南》),提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按照其中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规划,到2020年,苏州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将不低于1:7,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0.9公里。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目前苏州市正跟随省级步伐,起草落地的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按照此前的《指导意见》要求,这份文件最迟将于明年3月面世。

回顾这一个多月,政策文件密集出炉,政产商学会议扎堆召开:11月5-7日,2015国际能源论坛在苏州举行,11月11日,第三届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11月16-17日,第六届新能源汽车峰会在上海举行……仿佛一夕之间,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暖春,尤其充电桩板块,晋升新的投资热门。各路资本闻风而动,亦搅动了苏州这一方水土。

过去电动车私乘推广慢 充电设备滞后是主因

作为国家“十城千辆”试点城市之一,苏州2013年又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一直步履稳健。

据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万肆洪介绍,2014年苏州投入商业运行的新能源车辆达到1300辆,超额完成当年向省政府承诺的800辆目标,苏州成为继南京之后第二个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突破1000辆的城市。

不过,记者注意到,这1300辆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非乘用车,包括公交、物流、电力、旅游等;且其中纯电动车约为550辆,不足半数。私人领域的观望态度显而易见。市经信委一名工作人员透露称,在极少量的私人消费,也是买油电混合动力的多,纯电动的少,走在路上实际还是烧油为主”。“

实际上,对于私人领域的电动汽车消费,财政补贴力度蔚为可观。按去年最高档位的补贴来算,国家、江苏省级和苏州市级对一台纯电动乘用车的补贴总额达到12万元;根据今年新出台的补贴标准,这一总额也达到了11.4万元,假如客户入手一台2016款400精英版比亚迪e6(市场指导价约为33万元),补贴后现价仅需21.6万元,符合规定还可免征购置税。遑论电动车的百公里耗电费用折算下来还比汽油车低。

有大额补贴撑腰,电动乘用车还是销量“扑街”,一位使用过纯电动汽车的电力行业人员告诉记者,撇开技术、质量、保修等进阶性问题,充电桩才是横在消费者面前的一只拦路虎。

《发展指南》索引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2万辆,与此同时,全国实际建有充换电站780座,直流充电桩3.1万个。据此计算,每4辆新能源车共享1个充电桩。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车桩比应该是在推广初期1:2.5(住宅1、工作场所1、公共场所0.5),以后逐步降至1:1.5。目前的充电桩数量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有人形象地指出,电动车和充电桩的关系就像“鸡和蛋”,一方面电动车的普及需要充电网络做支撑,而另一方面只有在电动车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充电服务才能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此前由于国家的扶持,电动车先跑起来了,但后劲不足;而充电服务企业受制于技术、盈利等种种原因,按兵不动。结果造成充电桩的建设速度远滞后于电动车的推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