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盘点:充电桩市场运营谁最好?(3)

星星充电多建于小区等场所 在布局方面,三家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没有太大优劣之分,顶多是充电桩数量的多少。 升级换代:充电技术发展迅速,升级

星星充电多建于小区等场所.png

星星充电多建于小区等场所

在布局方面,三家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没有太大优劣之分,顶多是充电桩数量的多少。

升级换代:充电技术发展迅速,升级换代要考虑

无论是充电桩的规模和技术,我国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技术的发展、标准的制定,都预示着充电桩的技术迭代升级的到来。尤其是记者在调研过程中,见到的国家电网数年前建设的充电桩,运维充电桩的接口不统一、内部组件老化都造成了用户的不方便,远看是充电桩,近看都荒废。而由于采购多家企业的产品导致标准不统一,升级变得困难。而且从充电桩的标签上看到的信息,很多生产厂家都已经不复存在,谈改造又何其容易。

特来电的模块化产品虽然投资成本有点大,但是升级换代比较简单,充电桩不用拆卸、不用断电、不用改造,一个箱变模块拔下来,就实现了回厂再造,而标准化的模块在工厂实现批量改造也应该不是难题。

记者调研过程中,还看到了很多地方品牌充电桩,各式各样,户外的风吹日晒很多已经面目全非,想到全国这么庞大的充电体系未来面临的升级改造,不免有些担忧。充电桩企业不能只想今天的建设,也要考虑未来的升级,不然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用户体验的落后。

收益运营:均未实现全面盈利

目前来看,还没有哪家运营商敢说自己已经全面盈利,大部分的充电桩运营商是亏损的。虽然业内专家曾表示,汽车充电行业在未来一两年内将出现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在此之前,充电费和服务费依然是运营商的主要盈利点,车主充一度电运营企业就会收获一度电的差价和服务费,比如特来电日充电量达190万度,星星充电日充电量70万度,假如每度电收取0.5元服务费,特来电一天收入95万,星星充电收入35万,再加上后期落地的补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营成本。

乍看特来电日收入较多,但运营9万多个充电桩,再加上已投建并未上线运营的一共19万个桩,作为行业龙头也仅仅走到了盈利拐点,并未实现大规模盈利,这也是今年特来电显著放缓建桩速度的原因之一。虽然公共充电桩市场需要规模支撑,才能达到平衡点,但长期的投入而缺乏盈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也不是一件乐观的事。

增值服务开发:桩体广告、售车、租赁已逐步实现

尽管目前充电桩运营并未实现盈利,但依然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看重未来增值服务的可能性。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创新高峰论坛”上,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提出了建立“充电网”,把多年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起建立一条正确的汽车充电发展路线,避免走弯路。而充电网涉及到的未来能源管理,光伏直流电在电动汽车的直接应用,充电的削峰填谷等等也被认为是特来电未来充电运营增值服务的战略布局,毕竟成规模的“网络”比独立的桩更容易开发出更多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运营商都在探索充电业务以外的盈利方式,比如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交通工具租赁等。

其中,桩体广告是大部分运营商最容易实现的盈利模式,通过在充电桩上安装液晶屏或广告灯箱,实现广告收入。但这需要充电桩达到一定数量,而且有足够的用户资源,目前来看,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都应该是最有希望先通过桩体广告实现盈利的运营商。

类似的桩体广告屏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收入.png

类似的桩体广告屏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收入

充电桩保险服务则是国网最先尝试的模式,通过与保险业的合作,国网通过赠送充电桩保险的方式,为客户保障充电安全。对于售车模式的尝试,国家电网推出“国网商城”,就包含销售电动汽车业务。特来电则开发了“特来车”APP,实现售车、租车、分时租赁等产业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