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6 搅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十大热点事件(2)

回顾: 4月29日,工信部发布通知,将对2016年发布的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全部重审,第4批的车型也将退回重审,且没有纳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

蔚来汽车,动力电池,三元锂电池,董明珠,新能源汽车补贴,骗补

回顾:

4月29日,工信部发布通知,将对2016年发布的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全部重审,第4批的车型也将退回重审,且没有纳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的电池企业,配套申报的整车推荐目录,都将不予通过。

11月22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比2015年版主要有八大变化,其中涉及企业产能方面的要求大幅提高,如此一来,多数电池企业会被拒之门外,而且会导致车企更换电池供应商。

截止到目前,四批进入企业目录的共有57家电池企业,其中56家单体企业,1家系统企业。外资动力电池企业至今还未能获得准入。没有进入目录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从今年5月1日开始,将不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无法获得相应补贴。

【盖世小结】

无论是《规范条件》还是电池新国标,原本都是推荐性标准,但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重审,电池需入规范目录的要求用强制性政策调控的方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胜劣汰,对车辆产品、电池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重审,短期来看,会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程造成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将引导和规范动力电池行业健康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可持续的道路。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存在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品质差,以及企业骗补等问题,国家在产品准入方面采取更严格的审核与要求,也可以倒逼企业加大对电池技术特别是电池能量密度的研发,使这些企业在补贴减少甚至取消以后依旧能够生存发展壮大,而补贴退坡也是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和汽车动力电池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

事件四:三元锂电池年初被叫停 三元电池客车年底“解禁 ”

焦点:2016年11月29-12月1日,工信部召开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宣贯会,要求从2017年1月1日起,新申请《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使用三元电池的客车,需补交第三方检测报告。解除了今年1月份的“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回顾:1月24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将开展对三元锂电池的风险评估,在评估完成前,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盖世小结】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随之而来的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频发、事故频率增高的问题。但是出于安全考虑而叫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表示,由于三元锂电池在国内刚刚起步,用于电动客车的安全性开发和验证都不够,相关测试标准不健全。但是反对者认为,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相对的,三元电池的安全性可以通过电池管理系统等措施来改进加强,在应用上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电池向高能量密度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预计随着三元电池在客车上应用的解禁,其占比持续大幅提升趋势的不可逆转,将是未来主要的关注方向。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监管手段)也为三元电池在客车上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加上非快充类纯电动客车将根据其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大小来进行度电补贴,这些变化都会鼓励厂家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相较于能量密度已接近天花板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将更受青睐。             

事件五:七家企业获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焦点: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显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这意味着江铃集团成为我国第7家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回顾:

2007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革委公告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按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规定和产品分类管理的原则,于2009年6月17日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执行7年。

2016年3月16日,北汽新能源成为第一个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截至目前,有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Event Motors)、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共7家企业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盖世小结】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业经国务院同意,自2015年7月10日起施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有望进一步放宽,将引入更多非汽车生产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步伐。

据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介绍,新建立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数量将控制在10个,目前,2016年已发出7个,这意味着也许仅剩最后3个名额。在记者之前的采访中,江淮乘用车备件营销公司总经理汪光玉以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都表示会“争夺”纯电动车生产牌照。

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设定有利于行业发展,优胜劣汰。在今年8月12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准入条件一共包含17项条款,从设计开发、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能力、售后以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进行细化,其中有8项为“否决条款”,只要超过2项“否决条款”未达标,则该企业不符合“准入条件”。“否决条款”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开发和制造技术、整车控制系统等。

事件六:积分制with碳配额

焦点:8月11日,媒体披露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的内部“意见稿”,在这份意见稿中,发改委首次列出了其今后对于新能源汽车实施碳配额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方案,随即引发了业界强烈的关注和各种议论,其中争议点在于应不应该将两者合并实施对汽车碳排放进行管理。

回顾:8月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向相关部委、汽车企业及行业协会引发的一份面向汽车行业内部的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意见稿”)。该意见稿被业内认为是发改委要把新能源汽车的零排放积分和碳排放市场挂钩,旨在通过积分制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以此让政府补贴顺利退出,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激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据悉,该管理办法借鉴了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积分机制”,就是要求在市场上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通过这样一种法案,强制让企业将先进的汽车技术导入到市场里。

【盖世小结】

由于碳排放交易市场预计将于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发改委表示新能源汽车碳配额将通过明年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因此,发改委对新能源汽车实行的“碳配额管理”有效规避了此前其他部委所制定的各种相关“管理办法”是所面临的“上位法”缺失的法规难题。此外,如果碳配额政策得到强制执行,并明确、细化配额计算方式、目标值,相当于设定了一定期限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的下限,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将是重大利好。

但是,由于相关信息披露得并不全面,在目前看来,无论是工信部的“积分交易”,还是发改委的“碳配额”都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落实的细节,而这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首先是实施难度的问题,如何将美国的加州模式走中国特色道路,涉及到多个机构的权利。另一方面计算方式不一样,管理体制不一样,如果多种积分机制同时存在,对于企业来说就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虽然业界对于有关管理机构的“汽车新政”尚存一些疑虑,不过从另一层面看,碳配额、积分交易,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围绕“新能源汽车”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清楚地预示着,我国未来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将由主要依靠财政补贴鼓励企业生产转向通过市场手段和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生产,以控制汽车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汽车能源结构的调整。

事件七:跨界车企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焦点:12月19日,中兴通讯对外披露,今年7月,该公司成功收购珠海广通客车,组建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车联网应用、大数据、自动驾驶、云计算中心的系统研发与建设运营,打造全新产业板块。2016年涌现了很多跨界造车的企业,中兴通讯跻身造车潮流的消息一出,造车运动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回顾:

2016年3月, 沈海寅所创办的智车优行发布了旗下首款电动车,该电动车被命名为“奇点汽车”,他也是第一个把新车开上发布会现场的CEO。11月,沈海寅在北京正式揭晓了“奇点汽车”的品牌LOGO和英文名称“Singulato”,并宣布已获得6亿美元融资。

2016年4月,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签署《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合作,预计整体合作规模约100 亿元。11月,蔚来汽车正式首发了英文品牌“NIO”、全新Logo,以及号称“全球最快电动汽车”的EP9。

2016年7月,由上汽和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的“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正式上市。在11月份的广州车展上,上汽又发布了号称“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家轿”的荣威 i6。

2016年7月份开始,和谐富腾陷入了“因拖欠巨额货款遭诉讼”的绿野困局,随后又接连有爱车最大股东、和谐汽车董事长冯长革被带走审查,和谐富腾股东之一富士康停止投资等消息传出。

2016年11月初,乐视被爆存在资金链危机,随即更多负面消息被爆出,如供应商欠款、汽车工地停工、高管离职、裁员等,让乐视资金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起来。12月28日,乐视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乐视超级汽车莫干山项目将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1月3日,美国拉斯维加斯CES 2017大展上,乐视战略伙伴FF将展出乐视升级版概念车LeSEE Pro。

2016年12月15日下午董明珠在人民大会堂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宣布以个人名义投资珠海银隆,并拉上了王健林、刘强东等一起投资,共计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