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已成 谁能撼动霸主地位?(2)

LG化学成立于1947年,该公司从制造化学化工用品起家,在化学制品和化学材料研发方面,有深厚积累。LG化学在1999年研发出韩国第一块 锂离子电池 ,尽管

LG化学成立于1947年,该公司从制造化学化工用品起家,在化学制品和化学材料研发方面,有深厚积累。LG化学在1999年研发出韩国第一块锂离子电池,尽管与日本同行相比,晚了将近十年,但LG化学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链协同优势,将旗下材料技术融入到锂电池研发中,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很快走在世界前列。

LG化学有三座大型电池工厂,分别位于美国霍兰德、韩国梧仓、中国南京,为全球10余家车企提供动力电池。今年4月,为了满足欧洲电动汽车电池的需求,LG化学在波兰开建其在韩国、美国、中国之后的第四家电池工厂。该工厂电池年产量将高达229000组,可为20多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电池。

LG化学电池商业部部长LeeWoong-beom认为,“LG化学的动力电池业务正处于高速增长的轨道。”LG化学近日向记者透露,2016 年,LG化学动力电池年销售额将达11亿美元;2017年,将大幅跃升至33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据将高达63亿美元。如果进展顺利,LG化学在销售额上超过松下也并非不可能,因为在今年7月份,松下公司对媒体表示,旗下动力电池业务销售额在2018年达到40亿美元。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目前LG化学与霸主松下之间仍存较大差距。记者此前报道过,自2014年到2016年上半年,松下的市场份额一直稳定在40%左右,而LG化 学三个阶段的数据分别为13%、12.5%、7.9%。另外,中国厂商比亚迪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该公司三个阶段的数据分别为6.7%、14.4%、 19.4%。单从份额上看,比亚迪也远远超过了LG化学。

目前,目前LG化学的客户涵盖了全球25多家车企。与LG化学合作的就有13家,其中韩国本土车企为现代、起亚,代表车型有索纳塔K5;其他国际车企有通用、福特、沃尔沃等,代表车型有雪佛兰 Volt、凯迪拉克ELR、福特Focus、沃尔沃S60L。

虽然,LG化学能得到诸多车企的青睐,体现了LG化学在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然而,除了雪佛兰Volt外,大多数合作厂商的电动车型销量惨淡,而LG化学并没有特斯拉这样的大腿可抱。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利于本土电池厂商的保护政策,LG化学始终未能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这极大影响了LG化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甚至有可能最终失去中国市场,而从2015年起,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就已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所以,LG化学是否能取得动力电池的霸主地位,目前来看,还难下定论。但LG化学近期的市场成绩,无疑增强了他们面对激烈竞争的信心:该公司与硅谷电动汽车厂商Faraday Future签署了一笔价值高达24.2亿美元的电池供应协议。截止到目前,LG化学今年接收的动力电池订单价值已超过32.4亿美元。此外,LG化学近期还参与了韩国产业与能源贸易部主持的一项研发续航超过400公里的高性能动力电池计划,在电池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以提高其在与松下竞争中的优势。

比亚迪:国内政策利好,飞速崛起

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首先是以锂电池厂商的面貌出现在人们视野,作为国产电池厂商的代表,比亚迪先后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提供手机锂电池,比亚迪也因此成为第一家为国际品牌手机提供电池的国产厂商。

在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的核心技术为磷酸铁锂电池,与特斯拉采用的松下三元锂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胜在能量密度略高、电压高,电动汽车行驶起来能更快更远。然而,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略低,但能保持较高循环寿命、更高安全性能,以及更低成本。

2003年初,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开始研发电动汽车。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比亚迪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电池提供商,开始向高附加值的汽车领域进军。

以技术为导向的比亚迪,默默耕耘20年,直到2015年,才迎来真正的爆发。2013年,国家继续推进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补贴政策,扶持力度空前巨大。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开始野蛮生长,也正是在这样政策利好的环境下,比亚迪依托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推出了广受市场好评的E6、秦、唐等代表性产品。

2015年,比亚迪取代日产、超越特斯拉,以超过6万台的销量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第一品牌,比第二名的特斯拉销量还要多出1万台。热卖的比亚迪电动汽车带动电池业务,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连续两年翻番,比亚迪顺利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2016年上半年,比亚迪蝉联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冠军,销量达到43244台,与特斯拉、日产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旗下动力电池业务同样因此受益,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14.4%,提高至19.4%,这个数据已超过了LG化学和三星SDI二者之和。比亚迪以一己之力,打败了韩国这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应当看到,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比亚迪依托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多年来用心耕耘,向市场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对国产电池厂商的保护,遏制了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国际品牌在国内的发展,为国产电池厂商提高研发实力和生产工艺争取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