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玩家扎堆,正规企业“吃不饱”!国家频频出手整顿电池回收

近日从市场监管总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图片来源:华友钴业

图片来源:华友钴业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从市场监管总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千亿级赛道红利信号释放,市场嗅觉敏锐的玩家们早已闻风而动,纷纷入局,想在巨大的市场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国内动力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现存量达19.23万家。注册量方面,近十年动力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2024年,每年注册量均在4万家以上,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3.5万家,其中前九月注册量达3.34万家,同比增长7.3%。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国内现存动力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华东地区占比31.61%,华南地区占比16.18%,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占比在10%-15%之间。

从城市线级分布来看,今年新注册动力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三线城市,占比达24.67%,其次为分布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相关企业,占比分别达19.42%、18.37%。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并非预期中的产业繁荣。超过19万家企业的入局虽然看似激活了电池回收市场,但实际上却催生了激烈的无序竞争,尤其让合规经营的白名单企业陷入了“无米下锅”的境地。

据央视新闻今年10月14日报道,一家动力电池规范公告企业反馈,公司面临电池回收量不足、产能闲置的困境,为降低运营成本,只能采用阶段性开工的方式进行。而从拆车企业处反馈的信息是,白名单企业能够给出的电池报价远不及市场上的小商小贩更具竞争力,白名单企业因为合规成本高,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156家白名单企业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名义产能达到379.3万吨/年,其中梯次利用产能157万吨/年,回收拆解利用产能222.3万吨/年。根据各企业的规划目标,到2028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产能将达到1024.2万吨/年。EVTank指出,结合2023年的实际回收量数据,全行业的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6.4%。

面对锂电回收行业乱象,政策引领尤为重要。自2024年12月23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正式发布以来,国家层面在2025年已多次为电池回收产业发声:

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标准引领带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5月27日,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专班第一次会议,部署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其中,会议指出,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强电池流向监测,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7月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中再次提到,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管理。

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着重强调,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与产业协调配套。二是推动组建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强化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三是深入推进标准实施应用,强化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余能检测、放电、存储、定向循环等方面,推进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更好发挥标准支撑引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用。

ABEC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