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淘金潮:一场泡沫还是汽车能源行业新起点?(2)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是充电桩标准化的牵头单位,而参与的企业不仅有传统国企,陆续也有不少民企和外企都参与了进来。
充电桩标准化改造和通信协议的统一,关系到一些布局企业当前电桩的改造,这使不少企业都希望最终能采用自己的标准。
“企业间对标准的理解不同,使得每次围绕标准的探讨十分激烈,有时甚至可以用针锋相对来形容,但无论最后采用谁的技术,其根本还是要让市场上的充电桩实现兼容。”刘永东告诉记者。
尽管有分歧,但是企业的初衷基本是一致的。实现充电桩兼容,一是极大的保障了充电安全,提高了行业可信度;二是间接提高了充电桩的保有量,打消了电动车主对充电设施的疑虑。
“当前行业乱象正在结束,国家层面的政策又令从业者欣慰”,刘永东表示:“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尽管尚未发布,却成体系的回答了充电设施中的一些问题和对商业模式的解决办法,为实现充电桩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充电桩的互联互通,激发出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这进而衍生出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创造了一大批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加入到市场中,使沉寂已久的充电桩市场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互联网公司的赌局
乐视进军电动汽车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乐视高调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市场的同时,一家专注于充电桩软件开发的互联网企业悄然引爆了公众视线。这家公司叫“电桩”,其创始人“先越”是一名年轻的80后,这家创立不到1年的互联网公司,在短短时间内,将业务布局到全国20多座城市。
电桩的井喷式发展,受到了不少互联网同行的猜测。一位业内人士为《能源》记者打开了电桩在全国工商系统网站信息发现,在电桩副董事长一职上,今年刚刚担任乐视副总裁的原英菲尼迪总经理吕征宇赫然在列。
困扰记者以久的电桩快速发展背后的谜团似乎渐渐揭开了面纱,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在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存在。然而在乐视看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全国大范围布局充电桩,是像乐视一样的众多生产商在新能源汽车爆发期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这也是众多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商业模式的真实写照。今年马凯副总理走访了星星充电,为互联网企业以众筹模式进军充电桩运营打开了一扇大门。
不过,众筹模式只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充电桩领域的模式之一。政策春风吹拂之下,资本市场掀起了充电桩大发展的热潮,许许多多互联网公司异军突起。在充电桩十大概念股中,以互联网或通信行业起家的上市公司超过半数,同样定义自己为互联网公司的聚电科技也是其中一家。据统计,充电桩行业之中的玩家已超过300余个。
原360副总裁现任智车优行CEO沈海寅向《能源》记者详细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相比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上游设备生产领域,中游的充电桩的运营门槛不高,因此整个行业中涌现出一批依托新能源开发智能汽车、智能电桩的互联网公司。”
这些互联网公司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以通信或互联网行业起家,其中最具规模的是央企出身的普天新能源。另一类是由传统电气设备转型而来的混合型企业,这些企业从传统制造产业转型而来,有自己的生产车间,例如特锐德电气旗下的特来电新能源。
从规模上来看,普天新能源和特来电新能源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国内少有的涵盖上游设备生产与中游运营的两大公司。
与专注于重筹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普天与特来电在实体制造领域是强项。普天新能源隶属的普天集团,其前身来源于1980年邮电部裁撤成的三家通信公司之一。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早期的业务以高铁远动箱变为主。不久前,特锐德旗下的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更名为现在的特来电新能源。
相较于央企,特来电来布局充电桩更显高调而激进。由于高速公路充电设施被国企垄断,城市成为了特来电关注的重点,其充电设施建设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区域性,新能源政策相对完善的城市成为他们的首选。特来电新能源副总裁郭永光非常自信的告诉《能源》记者:“我们现在的主要战略是跑马圈地,主要还是以新能源示范城市为主,全国88个新能源示范城市中,我们已经在44个有所布局。”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