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淘金潮:一场泡沫还是汽车能源行业新起点?(5)

新兴行业独木难成舟,需要很多的玩家一起去拉动,但一方面,讲故事的企业多,真正做实体的少。许多互联网公司以商业模式拉动众筹的盈利计划,也遇

  新兴行业独木难成舟,需要很多的玩家一起去拉动,但一方面,讲故事的企业多,真正做实体的少。许多互联网公司以商业模式拉动众筹的盈利计划,也遇到了一些行业内人士质疑的声音。一些互联网公司仅仅靠开发的APP就去拉投资,被认为“讲故事”,或“PPT建桩”,一些商业模式甚至已形成泡沫,模式是否健康,还需市场论证。

  记者对比了市面上流行的几款互联网公司开发的APP发现,其功能几乎千篇一律。大部分APP也仅仅实现了充电桩查询功能。一位不愿具名的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十分激动的向《能源》记者指责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发的APP,充其量就能告诉你哪些桩还能使用,哪些桩不能使用的功能,把自己的APP包装一下就去骗取投资,最终吃亏的还是投资者。”

  在一些国企眼中,互联网公司只是在搅动市场秩序而已,国企并不认为这些互联网企业是充电桩市场的主要玩家。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背后的股东都是车企和能源企业,在市场尚不明了的时候,需要一些企业去转嫁风险罢了。”

  玩家越来越多,充电桩保有量确实不断上升,但同时,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也引发了产品的安全隐忧。贾雪峰就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风险主要来源于两点,其一是政策的变化,我们对此并不担心,推动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政策方面一定会有保障;其二是现有体制的不成熟导致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引发的安全隐忧,安全问题是这个新兴行业的生命,因为这个产业还处在建立公信力的阶段。一旦安全问题集中爆发,新能源汽车将会很快因失去公信力而被消费者弃用,继而波及充电桩行业,到时候政府就算花再大力气推也没有用,进而,整个产业会死伤无数。”

  这也是记者采访所有行业人士不约而同都会提及的风险。在保障电动车安全方面,业内尚未有机构甚至从业者敢下承诺,这个产业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就在今年4月深圳五洲龙公交车充电事故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4月6日,一辆电动大巴车在深圳湾口岸中国普天力能加电站内起火。据一位国企负责人表示:“这次事故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是运气好,一般来说,公交车充电时都会并排停放,一辆起火会波及旁边的车辆,造成连锁效应。一旦出现人员伤亡,造成的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8月18日的电动汽车测评会议上表示,引发着火的原因有两种,除质量原因外,通信协议标准化尚未完成,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配合度比较差,致使这个车多充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多充进去59度电。再过了40分钟后,这个车自己着了。尽管有消息称,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在10月会公布,但记者从牵头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方面得出的消息得知,目前编制已经完成,但具体发布时间还要看国务院的审批。

  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是相互捆绑的行业,一旦集中发生事故,势必引发消费者的恐慌。《能源》记者所接触的采访对象中,许多人都预估在未来三年内,因充电桩质量问题会迎来一阵安全事故爆发的高潮,届时,电动汽车与充电桩行业都会迎来一次洗牌、重组、重生的过程,对于现在300多个玩家而言,真正幸存下来的公司将屈指可数。

  采访过程中,不少行业专家都曾呼吁过对市场准入机制的出台。“行业需要充电桩来拉动,那么应当对产量提出要求,一个企业能够年产500台充电桩,那么他才具备生产资质,这样把一些骗取补贴,滥竽充数的企业挡在了门外,行业也能相对良性发展。

  也有不少人认为,2017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行业颠覆的开始,但多少企业能坚持到2017年的引爆点来临,恐怕还需市场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