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淘金潮:一场泡沫还是汽车能源行业新起点?(4)
“公共交通和物流交通市场的优势是政府能够把控,能够集中管理,缺点是规模太小;而私家车的市场规模很大,但是问题却很多,私家车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太复杂。以一个小区为例,有物业、城管、业主、电网公司、供电局等等,协调各方利益非常困难。例如,审批一个充电桩要找物业,但物业又担忧跳闸怎么办,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充电桩建设的迟迟不落实。”一位国企负责人告诉《能源》记者。
聚电科技CEO贾雪峰曾为《能源》记者做了一个类比:“一辆大型公交造成的排放约等于上百辆私家车造成的污染。”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将公共交通改电的意义更大些。
不过,这些国企并不愿意过多谈及未来充电桩业务。据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充电桩只是国网业务版图中的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些国企面临的局面也不尽相同。例如,国网旗下的许继集团的专长于设备制造,只要充电桩还发展,运营的企业往往都要找许继采购设备,但运营并不是许继的长项,因此许继的策略是主要负责设备生产供应,确保它是最大的设备提供商的地位。”
在电改风口浪尖的国网似乎已没有布局充电桩的积极性。聚电科技CEO贾雪峰认为:“从电力行业来看,充电桩本身属于售电侧的业务,国网的主要目标是做好输电网的建设,因此也不会太大规模做充电桩。”
“对于国网来说,不愿意面对媒体的背后,是由于布局的充电桩几乎都在赔钱运行,对于国企来说说出去并不好听,很多国网所做的电桩号称有10年的保质期,但才5年时间不到,很多桩都已成了废桩、僵尸桩。”据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为了验证这位专家的观点,《能源》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的国网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正常工作的电桩确实都在赔钱运营,更不用说还有大规模的废桩。
《能源》记者在对北京城区及五环外充电桩调查发现,在北京城区的充电桩排起了长龙,但五环附近不少电桩由于用户对充电桩使用不熟悉,产生了很多人为的破坏。再加上缺少专人维护,很多电桩已成废桩,甚至成为艺术家涂鸦的道具,上面布满厚厚的尘土,十分苍凉。困扰在车主心头的里程隐忧,使大多数车主宁可在市区排队等待,也不愿意冒风险去距离北京城区较远的五环充电。
沈海寅认为:“电动汽车充一次电续航里程能否达到300千米,是行业转向良性发展,消费者认知发生改变的临界点。300千米是出租车一天的平均里程,而开车上班族一天的里程约为50千米,一周差不多300千米,这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但目前大多数车还不及这的一半。”
特来电创新事业部总监耿春海向《能源》记者解读了这些电桩的盈利困局:“服务费太便宜、充电太慢都是造成充电桩不盈利的原因,现在普遍流行的直流快充,充电时间大约为2小时,北京一度电0.8元钱,服务费一度电也约为0.8元,如果一个电桩一天工作16小时,也只能接待8个车主。而直流快充相比交流慢充的建造成本又高出许多,几乎不可能盈利。”
在耿春海看来,一些公司疯狂的布局可能引发对电网的冲击。“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了解电力,在布局之时不会考虑电网的承载力。但试想一下未来,大量的车主下班回家,同时把电动车放在小区车位上开始充电,小区电网承载不了导致断电事故频发后果会怎样?国网最明白这些事情,但国家这么强力推电动车,国网也不好说什么反对的话。”
泡沫还是起点?
充电桩本身门槛不高,其本质其实就是相对成熟的电气设备的缩影,互联网公司的介入,将充电桩市场彻彻底底的打造成跨领域的产业。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利用政府补贴跑马圈地,抢占充电桩入口已经成为不少进军充电桩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基本市场策略之一,有些企业、投资者已做好几年内不盈利的打算。
但是,在互联网大潮下,充电桩市场的群雄逐鹿的态势似乎超出不少企业的预期,《能源》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发现。不少企业都已拉长收益的期望预期。
对于许多充电桩运营商而言,未来可能介入的BAT,成为他们不得不提防的潜在威胁。不久前,能源互联网研究者俞庆曾撰文称:“充电设备基于CAN总线的通信协议,限制了充电桩运营商获取数据的通道,而BAT可以轻轻松松通过现有云平台,获取车主大数据,现在不介入的根本原因是车的保有量太少,但未来,很多企业的充电桩可能都只是为BAT介入披了嫁衣。”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