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内卷,电池新能源行业如何从“各自为战”转向“生态共建”?

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我爱电车网11月19日讯(肖何 江苏苏州 图文报道)今年全国两会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电池新能源产业部分企业无底线“卷价格”、跟风式“卷赛道”、围剿式“卷人才”,内卷式恶性竞争,扭曲了市场机制,破坏了产业生态。逃离内卷,电池新能源行业如何从“各自为战”转向“生态共建”,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
11月11-13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的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相城举行。
12日下午,在ABEC 2025圆桌互动D环节,围绕“逃离内卷,电池新能源行业如何从‘各自为战’转向‘生态共建’?”这一互动话题,组委会特邀招商证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师/双碳产业链链长游家训作为主持人,瑞峰资本(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政峰、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清欣、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568)副总裁陈义夫、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等业内大咖为互动嘉宾掀起头脑风暴。本场互动由容百科技(688005)冠名支持,我爱电车网节选了部分互动嘉宾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主持人(招商证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师/双碳产业链链长游家训):首先请教一下瑞峰资本的彭总,瑞峰资本作为知名的一级投资机构,投资了诸多产业链内的知名企业,比如清陶能源。“内卷式”竞争中,资本市场无疑是受害者,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我个人研究二级市场的情况更多一些,有一个行业比锂电更为艰难,那便是光伏,和锂电所处的情况一样,全球八九成的产能都掌握在中国公司手中。此前,我们还与许多第三方机构做过统计,2018 - 2024年年初,光伏领域的公司在A股融资超过3000亿。光伏行业肯定是有发展前景的,从2019年到2024年,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其复合增速达到百分之三十多。然而光伏行业在2024年下半年,除了逆变器相关企业外,大部分公司都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我相信这个案例会被写入经济学的教科书。当然,锂电行业由于产品差异较大,且相较于光伏行业,其增长的持续性更强,相比之下,它还是更为幸运一些。所以想请教彭总,结合您对行业的理解以及从资本市场角度的思考,能否分享一下您对今天我们这个议题的看法,是否有什么建议呢?

瑞峰资本(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政峰
彭政峰:瑞峰资本在中国、日本、韩国,就整个电池新能源赛道而言,是较早开展投资且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全产业周期投资机构。结合当前电池新能源产业结构的整体发展周期,与当年光伏产业十到二十年的发展周期相比较,我们认为电池新能源产业是具有可比性的。
从资本的角度讲,怎样从各自为战转变为生态共建呢?实际上,资本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或者说在产业发展周期里,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从孵化与培养的周期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自十几年前至今,乃至“十五五”期间,都着重强调投资基金应当投向早期项目、小型企业、未来领域以及硬科技产业。我们在十多年里,一直是沿着这样的赛道进行投资。对于在座的部分公司,或者说整个电池新能源行业而言,从2010年到2018年上市这段时间,我们一直都是前期股东,在培养和投入阶段,投早、投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ABEC论坛已举办了十几届。前几年,资本公司对这类论坛极为关注,它们迫切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从2010年到2022年,资本退出之后,我们更希望原本助推、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这些投资机构,继续发挥自身力量,推动新能源产业后续发展从各自为战转变为生态共建。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力量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另外,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也起到了平台整合的作用。
所以,我要呼吁的是,从资本角度讲,不能在完成投资后,仅着眼于众多企业集中上市,获取资本收益便了事。大家都关注的是,这十几年整个新能源产业(除了矿业有大的周期),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都没有赚很多钱,都是靠资本在运作。实控人、大股东,或者股权激励的高级管理人员,均在股票市场寻求收益,而整个供应链及生态链的发展尚未形成完备体系,也未能确保下游环节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再加上中美贸易战、欧盟2027年碳足迹的要求,让我们投资这类的企业有更大的使命,就是怎么样整合,怎么利用我们的力量使行业发展得更好。
头部的企业,有更大的责任,要保证行业上下游共生、共发展,形成完整的生态链。目前我们在韩国有锂矿企业,有电池回收的企业,SK、三星、LG从雅保、赣锋所有直签的锂矿到了韩国要全部交到我们的工厂再加工。所以在韩国的布局,我们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尤其是中国很多企业由于欧盟的政策、美国的削减法案,要纷纷进行全球布局,这个更关键的是产业链的需求。这里面还提出一点,中资控股要少于25%以下,这对我们也有很大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提出很多方案,也做了一些布局,后续可能还要到香港上市。以技术赋能,占小比例股权的发展方式,也是国内很多企业发展的方向。
总结一下,从投资角度,我们要更多赋能整个产业链和生态链,怎么样生态共建,是我们后续要做的责任和义务。在应对中美、中欧产业政策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发展,我们的行业协会,尤其在“电池护照”、碳足迹的发展中,可能有更多的领头的作用。
主持人:彭总讲得十分全面。我们也开展过一些专题研究,对比过中美龙头企业的发展起伏与现状。这里面还有一个课题,我们呼吁大公司在专利方面加大发明力度。希望有机会能再向彭总详细请教。
第二位是华友的鲍总。每年华友于乌镇举办的大会,皆展现出大格局。在此请教鲍总,华友历经多轮周期,且推进了国际化进程,能否结合这两点,与大家分享一下针对此问题的看法以及应对建议?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
鲍伟:我来自华友钴业,分管华友循环板块。
华友打造的是全产业链,打造的是国内闭环和海外的闭环。在国内,产业布局围绕矿的精炼、前驱体制造、正极生产以及循环利用展开;在海外,则直接涉足矿山资源,如印尼的镍矿,还有位于刚果金和津巴布韦的相关矿产。公司也在印尼开展前驱体制造业务,在韩国和匈牙利进行正极生产,从而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循环利用业务同样在印尼有所布局,目前循环利用的整体布局覆盖日本、韩国,其中在韩国布局了全流程的循环再生业务,在欧洲和美国也有相关的循环利用产业布局。
由于我负责循环相关内容,所以着重来讲一下循环。循环产业是非常特殊的产业。2017年公司成立时,我参加了第一个行业论坛。当时我前面一位演讲人结束演讲时说这个行业很低级,还调侃说从业者都没穿西装。轮到我上台时,我穿着西装就上去了,我说那是公司发的西服。那时候,我们自嘲是“收破烂的公司”,而如今,我们已发展成为从事再生材料业务、聚焦绿色金属领域的企业。2022年,碳酸锂价格从3万飙升至近70万,那时许多企业纷纷投资循环再利用领域。然而,后来碳酸锂价格急剧下跌,导致投资很难实现退出。
我们同行有多少家呢?我常说,你们再怎么内卷,也卷不过我们。上个月同行大约有18万家,这个月再查,已经接近19万家了,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涉足这个领域。
还有一个不同,其他从事材料、电池、产品生产的企业,要么在中国生产后向海外出口,要么在韩国生产后向海外出口,这很正常。而我们则不同,我们要到其他国家获取该国的战略资源再运回国内,这就困难得多了。我们今年的动力电池退役量不到100万吨,但我们的处置量超过500万吨。目前最重要的也是向海外做相关的循环布局,因为我们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2027年开始往海外走的材料和电池需要碳的申报,而且申报是由国外的审计机构去审计的。到2030年开始面临着出口到海外的电池需要华友再生材料。我们的客户跟我们要求的再生材料的占比是50%以上,非常高的比例。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是循环发展最重要的几年。同时我们也看到技术也在不断变化,这个行业只能通过卷技术、卷海外、卷供应链,来实现我们的领先优势。
主持人:华友循环的成功路径一般人是不好复制的,但是可以学习。下一位请教一下长虹三杰的杨总,同样的问题请教行业前辈。

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清欣
杨清欣:我是来自长虹三杰的杨清欣,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交流这个话题。
逃离内卷,我个人看逃是逃不掉的。现在国内的卷,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在国际化上还要卷,应该说是一个长期的话题。我留意了一下上市公司三季度的季报,产业链的亏损情况依旧十分严重,部分行业的亏损比例高达90%。当下,电池行业的亏损状况也颇为严峻。我认为,造成这种内卷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当前整体的消费能力和经济环境欠佳,发展较为滞后;第二是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低端的不良产能,这也是导致内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以前讲过,以前做锂电池大概是几个大城市做,现在是全国一盘棋。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到处都是新能源,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这么大的产能也是造成内卷的因素;第三个方面还是行业的自律性不够,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低于成本价格。中国是全球锂电池生产大国,全球的工业也离不开中国,但是我们国内有的企业恶性竞争,把利润都放在外面去了,很多企业都在亏损。
该怎么做呢?首先,既然国家把反内卷写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我想从国家的层面,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规划,对新建的或者扩容的要有所限制,把产能规划在有序的市场需求状态下。企业要生存,既然建了,怎么办?肯定也要抢市场,抢饭碗,所以从国家层面要有所限制。
第二是从政府招商层面,这些年整个产能过剩,各个地方的招商包括一些地方的政策补贴,最近国家也出台了一些要求,包括工信部出台的反补贴等,也是限制行为。当然从招商方面来讲,对一些技术门槛、市场方向、生产条件等方面要严格控制。上次开会时我曾提过,有些企业一年的销售额仅有几个亿,可一到地方就宣称要投资一百亿,实在让人搞不明白这些资金从何而来,或许背后有资本在作祟。尽管他们声称要投资一百亿,涵盖厂房建设、土地购置以及补贴等方面,但实际投入可能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投资额度极低。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因此有必要规范相关行为。
第三个方面,从政策法规上讲,要真正严格落地。锂电池行业已有行业标准,其中涵盖企业标准以及产品标准。然而,个人认为诸多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仅在前段时间充电宝事件发生并对安全造成影响后,才开展相关检查工作。之前在一些会上我也呼吁,大家要按照锂电池的企业标准,按照产品的标准,对整个行业通过政府的介入,就像之前的钢铁产能过剩一样,把企业评估,分成ABCD类,D类的该停产停产、该破产的破产,把企业规范起来,形成健康的、良性的生态圈。
第四个方面,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涉及的相关情形,例如某些集团对部分行业进行投资,借助补贴手段抢占市场,以低成本展开竞争,甚至实施低于成本价的销售行为。在这方面,国家应从价格体系层面进行管控。
最后一点,作为企业来讲,创新是真正走出行业内卷的必由之路,创新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核心要素。长虹三杰在近两年来推出了一款21700型高倍率电池,能够实现2C-3C充电、6C连续放电循环以及15C最大放电。实事求是地说,这款电池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被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此外,充电宝领域的几家头部企业,目前均采用了三杰的产品。这款电池目前的产能仍显不足,凭借此产品,长虹三杰在行业内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说实话,这个产品利润还是不错的。但是有的同质化竞争的产品,是亏钱在做的,所以创新是企业走出内卷的必由之路,企业也要围绕着市场需求做产品创新。
主持人:杨总讲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企业可以自己努力。您讲的第二点,招商引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投资界也可以看到,很多产业中,市场化的一级机构已经不怎么投了,现在活跃在市场上的是什么?实际是国资在投资,市场化已经不投了,总之也是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国家力量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投资界招商引资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经过了严谨的考量,这是个大话题了。第三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行业大面讲,是法的专利,但从行业自律规则上讲,行业规范和标准,大企业和行业协会也许能有所作为。
下一位,向星源材质的陈总请教。隔膜行业在近几个周期内盈利水平极低,几乎难以实现盈利,为何会出现行业盈利困难的情况呢?想请陈总结合贵公司当前的盈利状况,就这一话题发表一下见解。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义夫
陈义夫:我的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一个是对内卷的识别,第二个是如何避免内卷这个事情。在隔膜行业销售业绩与毛利水平均处于低位的情况下,我们为何仍坚定不移地进行投入?实际上,这种状况仅在近两年来出现,往前追溯,隔膜行业的发展态势相对较为景气。隔膜行业本身属于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只要我们将自身业务妥善经营,我认为我们有能力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获取合理的利润。就当前情形而言,我的理解,这是由行业内卷所引发的。
解决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做各类的倡议,参加各种的行标、团标的参与,积极响应各方的号召,大家一起联合起来坐下来做一些相应的谈判。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两个底层的逻辑下手:
第一是拓展生存空间,刚刚华友的鲍总有提到华友在全球各地,包括匈牙利、美国各个地方都有建立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和配套的供应生产设施,我觉得中国企业现在也面临着非常好的机会,现在的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家都知道,机遇往往都是伴随着风险出现的,我觉得中国企业在这一波浪潮中有非常多的机会把自己转变成一家国际性的企业,通过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来和打磨好自己的羽翼,我们是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赚取合理利润。
第二,刚刚也提到了很多办法和措施,但其实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行业必须建立起共同的认知和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本身还是需要维持正常的经营型利润,才能保证大家在行业里长久并且可以持续发展下去,我认为这是每个企业的根本。当然了,我相信我们也不指望说仅仅依靠星源材质一家就能撼动整个行业的意识,或者说对抗这种内卷的氛围。但是,作为产业的龙头之一,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去做恶性竞争、恶性PK,好好把每一款产品和应该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打磨好,确保在客户或者是跟客户能够通过我们的产品获得它应该有的价值和利润。做到这一点,自然而然就赚取到了我们所期望的利润,大多数时候很多人把赚取利润和做好事情本末倒置了,往往是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把产品做好了之后,才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丰厚的回报,从这一点来讲,星源材质会走好自己的道路。
主持人:接下来,将时间交由盘古新能源的胡总。盘古新能源是钠电行业颇具知名度的企业。在上一轮碳酸锂市场最热时,无论是源于实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还是出于对碳酸锂相关情况的担忧,均引发了对钠电的关注与热情。据我所知,主营三元材料的上市公司均涉足了钠电领域。请胡总结合自身在钠电行业的感悟,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

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
胡明祥:关于方法,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都已提及,我就来谈谈行业对于这个问题的诉求。钠电行业仍属于创新型行业,我们作为初创公司,更期望实现生态共建。我刚刚说过,大家把方法分享给了我们,实际上我们也采取了一些行动,尝试去推进这件事情。
首先,为避免内卷现象,盘古新能源自技术层面,即开发端着手,组建了钠电产业联盟,该产业联盟吸纳了众多供应商。在赛道选择方面,优先考虑小型应用领域,因其所需投入较少,难以吸引大型企业关注,但有助于盘活当前产业链中小型企业的产能。
第二,从市场层面来看,公司要定位精准。当前,公司尽量采取产销分离模式。我们可在幕后为拥有现成渠道与客户的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化潜在竞争对手为客户。当前,我们仅开展这两个循环工作。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即投入更多精力打造连续、标准且稳定的产品。至于该产品未来的外观设计以及具体应用场景,属于下游客户关注范畴,我们对此不多做考虑。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