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小米造车故事背后的逻辑 长路漫漫?(2)

这三件事之间看似南辕北辙,其实背后隐藏着隐秘的关联,既攸关价值万亿美元的汽车市场,也攸关互联网的下一步发展。

  中央经济会议上都常常说的那个词——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

  回顾一下信息工业发展和比特世界吞噬原子世界的路径:最初是信息本身(图文、音视频信息),然后是可以完全信息化的服务行为(社交、网上夜总会等),然后是现阶段不能完全信息化的服务行为(GroupOn、美团,用O2O的方式暂时过渡),如上几种的特征是都通过现有的互联网通道(PC和移动)连接。这个现有通道的优点是,通道是现成的,基础设施都建设好了,递进改良,容易联合传统行业,先联姻联盟,时机成熟,摔杯为号,起事(嗯,搜房说的就是你,跟大众点评和美团合作的企业也要长点心)。

  这个通道的缺点也很明显:都要经人,先把物理世界变成信息,再通过网络传递,人解码接受再做出反馈。人是靠不住的。作为“硬件-软件-湿件(人)”构成的互联网来说,人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网络发展的部件了。既然人是障碍,那就绕过人。不要用人解读信息再做出判断,比如:不要人说要去哪,地图给出路线,人做决定再出发。互联网汽车直接给干了完事。自动驾驶一定超过人的驾驶,学驾照这事将成为历史笑谈,将来的高速公路可能会禁止人肉驾驶。

  以麦克卢汉“肢体延伸”的理论来看,目前的互联网已经把人的效能发挥的差不多了,人的五官能已经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如果不能改造人,就要把人的官能权力下放给程序和机器。结合程序智能、运算盈余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互联网汽车将替代传统的机械汽车。不只汽车,天地之间,目光所及,一切都将智能和网络化。这就是物联网的故事。小米、乐视和特斯拉的故事这是这个大历史大趋势中的一朵小浪花。它们能走多远要看自己的造化,它们走不完,后面的人会扛起枪接着上。

  选择造车的两个突破点

  为什么是汽车?其实也不只是汽车,很多领域都在发生,只不过汽车这个领域够特殊,吸引了足够的目光,资本都往这里去,于是这个堤坝也会率先垮了。


  虽然经过100年的发展,汽车市场已经发育成熟,但仍然保持着稳健的增长速度。看上面这张表,只有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和2009年,产量出现了短暂下滑,很快又超过了2007年的高点,进入新一轮稳健增长。不算后市场,新车市场在全球的规模便以亿万美元,汽车制造也是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简单概括就是市场够大。这还不是要点,要点是这个庞大的市场自出现以来,产品没有出现过本质的变化,也就是说无论在四个轮子一个沙发这件事上,还是用户踩油门驾驶汽车这件事上,100年来没有发生过本质变化。

  敢进入这个成熟市场,是因为在驾驶这件事上,现在已经具备了实现质变的可能。电池技术,芯片、感应器和互联网的发展,在物理条件上已经做好了储备,可以做改变了。对比下传统汽车和互联网汽车的关键性能就可以知道,未来属于谁了……

  长路漫漫,破局有两个方向:

  1、电脑+轮子,令汽车具有巨大的延展性,不断升级系统,通过半自动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重新定义汽车和驾驶,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汽车性能,和用户行为多样性。

  2、建立全新销售模式,打破现有低效的“厂商-经销商-消费者”体系,渠道集约,更多利益让给用户。

  在现实层面看,互联网汽车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研发和市场拓展,甚至是法律法规方面(和州政府打官司的特斯拉可以叹气了)的困难;传统厂商也拥有巨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优势与劣势,在传统与新厂商之间隔着一把闪亮的双刃剑——互联网思维。有了它,劣势也能成为优势;没了它,巨大的优势也会成为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