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蓝新能源D+轮融资落地!半固态电池“上岸又上船”
9月30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卫蓝新能源”)官宣,9月底,公司正式完成D+轮融资,本次融资中,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以增资形式战略投资卫蓝新能源,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行业的深度认可,更是对卫蓝新能源下一步发展的坚定看好。
与此同时,广东能源集团、工银资本等重量级投资方也新晋加入股东阵营。其中广东能源集团已与卫蓝新能源在储能领域展开了全方位战略合作。
据悉,自2016年成立以来,卫蓝新能源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在固态电池赛道持续深耕突破,如今已构建起覆盖车船动力、新型储能、低空动力的三大核心产品矩阵。此次D+轮融资的圆满完成,无疑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电池网注意到,近日来,卫蓝新能源好消息频传:
9月26日,国家能源局公告2025年第4号发布,国家能源局组织了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及评定,就有关事项公告。公告显示,82项技术装备列入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作方共同研制参与的百兆瓦级大容量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也在其中。
9月23日,卫蓝新能源旗下产品——湖州卫蓝半固态电池包成功获得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首张型式认可证书。这不仅标志着卫蓝新能源在半固态电池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也意味着该产品已完全满足船舶应用严苛的安全和技术标准,为推动我国绿色航运和湖州市船舶电动化工作注入了强劲新动力。
从市场渗透来看,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近日,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在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表示,2024年半固态电池出货量迈入GWh量级,应用领域从高端消费、无人车等特殊应用领域开始渗透,乘用车装车试验也已进行;全固态电池规划的产业化节点从2030年提前至2027年,部分企业已着手全固态电池产线设计工作,标志着全固态电池即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根据EVTank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接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