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光鲜与隐忧(2)

随着比亚迪2014年年度财务报表的公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迎来了丰收之年。去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超过570%,销售2万辆,其中比亚迪秦以1.47万的销量,位列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而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共计销售7.4万辆,也就是说但比亚迪一家,就独占近四分之一。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隐忧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看好比亚迪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光鲜背后的烦恼与隐忧。

如果溯源比亚迪秦热销的秘密,那么上海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性倾斜,很大程度上“催热”了私人领域对比亚迪秦的消费。2014年2月上海市经信委发布通知,北汽E150电动汽车和比亚迪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进入示范应用新能源汽车目录,上海市民购买这两款车可享有上海免费牌照,并享受中央财政补贴。对上海这样单车牌照均价在8万元左右的中心城市,“免费牌照”无疑给新能源汽车一张自由通行的“绿卡”,这也使得比亚迪秦全国仅80%的销量集中在上海。

如果说新能源政策成就了比亚迪,那么政策的调整也会将比亚迪拖入烦恼的深渊,这就是比亚迪面临的第一个隐忧。2015年1月1日,上海开始实施的国五-2排放标准和新格式充电证明,成为比亚迪秦在沪发展的“拦路索”。

关于新格式充电证明的要求,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固定车位,安装固定充电桩。在上海,固定停车位不仅贵如黄金,且很多老式小区根本没有空间给新能源车固定车位,更遑论安装固定充电桩了。

加之上海的新能源牌照总量有限,上海市府为新能源车预留了沪DZ、沪EZ两个号段,但其中含有“4”的号码并不发放,总计有约20000块免费牌照,时至今日已经只剩下10000个左右牌照,也就是说,上海正在从比亚迪秦的“福地”变成食之无味的“废都”。

在电池材料的路线之争中,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成为所有新能源主机厂越不过去的坎儿。比亚迪引以为傲的“铁电池”技术其实也是“磷酸铁锂”电池,但现在,挑战来了。

磷酸铁锂电池面临的第一个现实挑战就是三元锂电池的崛起。尽管,磷酸铁锂电池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157瓦时/公斤,但单体电池成组后能量密度则降为100瓦时/公斤,最后再将电池组应用到汽车上,在实际道路上所表现出来能量密度比也就90左右。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电池模块的能量密度要求是大于150瓦时/公斤”的要求,磷酸铁锂电池无法满足现有要求。

北汽新能源上市的EV200和ES210两款电动车,就抛弃了此前北汽E150EV则搭载磷酸铁锂电池,选择了“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在2014年,王传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比亚迪生产的数码电池多是三元材料,“如果市场有需要,我们也会考虑多元化技术路线”。

关于第三个隐忧,其实并未上升到隐忧层面,但确实又有必要提及。在2014年年末,深圳汽车限购政策中,深圳有2万个针对电动小汽车市场的指标,这对车企来说也是一块新的细分市场。注意这是指的“电动小汽车”,而非插电混动汽车,比亚迪目前仅有一款E6满足条件。

对比亚迪而言,深圳是自己的大本营,是自留地,这样的政策显然并不利于比亚迪。这一方面显示出比亚迪的政府公关工作的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比亚迪需要在电动汽车方面继续发力,针对纯电动汽车也要做出相应的车型产品投放,比亚迪此前就有消息说会推出E3/E5两款车型,但2015年比亚迪的产品投放并未提及,也就是说乐观估计要2016年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