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刚:充电桩是新能源车市场化的关键(2)

充电问题的解决,除了政府出手系统办法外,消费者见缝插针想办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还是要防止弄虚作假。购买插电混动车必须做到用电为主,享受了优惠,也就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点要加大宣传教育。这样才是公平的。

  上海的政策调整反映出国内新能源车面临的关键难题——充电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有观点认为,上海的新政策有利于避免车主将插电混动车当成燃油车,促进插电混动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仅靠这一点远远不够,还需要出台一揽子措施,推动小区充电桩以及公共充电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例如,2014年充电桩建设受阻于物业的案例屡见不鲜。很多新能源车主投诉,在小区建设充电桩时遭到了物业阻拦,协商半年没有解决。物业拒绝的理由包括:小区电容不够、停车位不足、担心安全事故等。记者调查发现,因为物业阻拦建充电桩而放弃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这亟需政府出台文件,协助物业与业主解决电容与停车位问题,规范物业工作流程,扩大小区充电桩数量。

  再如,公共充电桩不足,便利性不够的难题也普遍存在。上海是新能源车推广的示范城市,但按照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公开数据测算,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海新能源车数量和充电桩数量的比例为1∶0.32,由于充电时间普遍长于加油时间,少数充电桩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

  分析认为,无论纯电动车还是插电混动车,充电时间慢充要8个小时左右,快充也要半个小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车主如果选择公共充电桩充电,不仅要缴纳电费,还要交纳高额停车费,既耗费了时间成本,也扩大了停车支出。因此,在小区停车位夜间充电才是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在加快建设公共充电设施之外,尽快出台规范、协助物业建设充电桩的政策法规,才是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的根本之道。如果充电桩进不了小区,普及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将只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