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或重蹈燃油车覆辙:国家队不进场 坐等合资(4)
《规划》明确提出,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意味着国务院想同时实现三个目标:少用石油、环保和升级汽车产业。
中国的能源禀赋是多煤少油,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计,减少机动车用油能够优化中国能源结构。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北京市环保局对2012年-2013年两年的PM2.5来源做了解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年PM2.5来源中,污染的区域传输因素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72%。在本地污染中,机动车排放(占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位据前三位。
相比燃煤污染,汽车尾气更难治理。因为燃煤主要用于发电,是集中排放,随着发电机组除尘、脱硫设备的普及,也便于集中治理。而机动车燃油产生的尾气排放是分散污染,一句不雅比喻是,燃煤发电排放是公共厕所、汽车尾气排放是随地大小便。
因此,即使考虑了电动车的电力来源是燃煤发电,污染也会轻于汽车尾气排放。
一言难尽的是产业升级目标。中国政府认为,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大体与国外同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领域还做到了世界领先。此时奋力一搏,就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摆脱燃油车的落后地位。
这就是在中国汽车行业里呼声很高的“弯道超车”论。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全世分析,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和内燃机汽车没有直接传承,中国企业可以绕开内燃机车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座技术大山。他的观点得到许多中国电动车百人会成员的支持,他们认为,中国汽车业在内燃机领域追赶了近50年,但差距依然很大,电动车则是一个全新的机会。中国可以依赖庞大的国内市场,一举实现跨越式的产业发展。
这一逻辑显然得到了高层认可。对比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012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即可发现,混合动力车已不在政府补贴之列,因为该领域外国公司尤其日本公司拥有绝对优势。
那么,通过补贴消费端来催熟电动车市场,进而带动国内电动车企业“弯道超车”的思路,实际效果又会如何?
11月的广州车展首次单独辟出了新能源汽车专区。媒体日虽然普通观众不多,但记者还是在现场随机采访了30个参观者。
受访者中,18人表示不愿购买纯电动或插电混动汽车,12人表示会考虑,值得注意的是这12人中有11人已经拥有燃油汽车。
关于购买原因。12人中,6位表示因为电动汽车的后续使用成本低廉,3位声称自己是环保人士,2位表示合适短途超市购物。
关于不愿购买电动汽车的原因。18人中有17人表示充电不像加油那么方便,1人提出安全顾虑。
此外,30人全都表示了对续航里程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