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内卷的根源与治理小议 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已成为全国共识。治理的效果如何?大企业说有好转,小企业感觉不明显。为什么会内卷?是暂时现象,还是长期现象?根源是什么?现在治理的方法对不对?怎样才能根治?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因为不是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所以纯属一些粗浅的看法。现录出供业界同仁参考。
一、内卷可能是我国现阶段较长时间存在的一种市场现象,有较深的社会和文化根源。
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落后,我们全社会都有迅速发展经济、民族振兴的共同愿望。这是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发展是硬道理”和“高质量发展”是有差别的。为了发展不顾一切,不认真执行法律法规政策,不考虑发展和竞争的社会成本,就是内卷。
内卷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和市场现象。相对落后的产业有,相对先进的产业也有;不同时期表现程度不同,时轻时重;国内市场竞争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有。
内卷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头部企业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希望通过加剧竞争,扩大优势,让其他企业出局,是最重要的原因。但这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其他企业有了同样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地位,也很可能这样做。政府某些部门和某些地方,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时,偏重发展,忽视合规,偏重大企业,忽视中小企业,也是形成内卷的重要因素。另外,部分经济学家强调“破坏性创新”“颠覆式发展”,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散、小、乱”仍然是主要矛盾,希望加剧竞争的观点,从反内卷的角度看也值得商榷。
二、治理的方法就是综合治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对比中国和经济发达国家,重要的差别在于,他们实施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文化环境。因此我们治理内卷,就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的竞争秩序。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管理、教育、学习过程,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
在当前内卷比较严重的阶段,需要政府出手,遏制内卷发展蔓延的趋势。市场秩序好转后,政府就需要及时地少管一些。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是一对矛盾,缺一不可,应该看经济发展的状况把握平衡。在西方,也是哈耶克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交替使用。
治理的目标早已明确,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治理能力,在全社会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秩序。
三、关于治理内卷的几个思考。
一是内卷不是犯罪,不需要严刑峻法。重点是对已有法律法规政策的认真执行。比如账期问题,不能依靠简单的企业声明和行业自律,要看企业间确定供需合同和资金到账的时间。
二不是越严越好,过度的计划性管理会限制市场发展活力,也会加大政府治理社会的成本。
三是如何判断内卷严重不严重?简单的方法可以看宏观经济指标,比如当下汽车产业,平均利润率低于全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良好的产业,就是有明显的内卷。如何判断业内哪些企业做得过分?方法是调查研究,问业内主要企业。人心是杆秤,谁过分谁不过分,大家心知肚明。在这个问题上,企业是不会说假话的。因为管得太严或太松,都不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四是内卷不仅仅是过度的价格竞争行为,还包括企业市场竞争的其他方面。有专家建议,不应该“卷价格”,应该“卷技术”。笔者认为,技术也不能“卷”。前一段企业对辅助驾驶过度的宣传,就是明显的例证。
五是治理内卷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文化环境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政府还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制定新的管理模式。
六是不仅要管国内市场,还要管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能是颠覆和破坏,而应该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有利于加强经济合作,不应该增加负面效应,这事关中国发展的国际大环境。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可供参考。
七是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市场经济有自身的规则。先前过度的降价行为,价格不可能再涨回去,涨回去会引起市场大的动荡;过长账期的纠正,也需要从新的供货合同开始,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逐步纠正。关键在于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执法,坚持把好质量关、法规关;认真检查重点企业的过长账期问题;地方政府的招商行为要统一规范,过度的补贴要纠正;对于黑公关、黑水军现象,对于企业的过度宣传,对于检测机构过度商业化的测试行为,当前都需要及时制止并纠正。在当前这些主要问题缓解后,政府部门还应该关注市场出现的新的内卷现象,这是长期的博弈。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有为的政府,只要想管,只要认真管,不可能管不住。“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